2021 LA风景园林奖系列采访 | 《风景园林》杂志主编郑曦教授

2021 LA风景园林奖系列采访 | 《风景园林》杂志主编郑曦教授

0

访谈人物:郑曦教授

《风景园林》杂志主编

4

出版《山水都市化:区域景观系统上的城市》等著作,发表论文50余篇,获华夏建设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规划设计作品获教育部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3次,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 APR奖1次,IFLA AAPME奖4次。

采访者:赵晶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

《风景园林》副主编

中国风景园林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dsbjzx

Q:您觉得中国需要一个怎样的风景园林奖?

A::《风景园林》是一本国际性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城市设计以及公共艺术的学术刊物。在刊登学术理论研究的同时期刊每期都会刊登实践项目,因为学术与设计,评论与实践之间是互为促进的关系。

近年来,中国的风景园林行业非常活跃,实践也越来越多,从业者们都在积极申报各类奖项。目前行业奖项总体还是以国际奖项居多,评委也多为国际评委,可能评委们并没有机会了解或到访这些项目,只能依据申报材料的照片和片段化的陈述来做出判断。这让申报奖项的过程更像一场赴外的、迎合不同地域的行业价值观的应试。

中国需要一个本土的风景园林奖,是对自己生活的土地和环境的有基本的观察和感知判断的,是具有过程的,是可以被讨论的甚至是批评的,是具有公信力的,并且能够真正推动本土行业发展。

《风景园林》一直在积极开展一些行业交流活动,全力推进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风景园林师的职业实践一直都是《风景园林》重点关注的内容。

Q:您认为当下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实践有什么特征/问题?继而您认为中国的LA风景园林奖的设置应该具备怎样的意义或者价值?

A::中国风景园林设计最大的特征就是高效。当然这种高效和执行力是融入到整个社会和城市发展背景中的,是中国速度的一部分。但是,就像硬币的两面,过去几十年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并没有给设计师们留下很多的思考时间。

中国的土地非常广袤,每一片土地都有不同的地貌、水文、土壤等特质,植根于其上世代居民生产生活都会留下痕迹。当下的每一次风景园林实践都是在土地上叠加今日的烙印,而这些烙印是否都真实尊重了每一片土地和居民呢?这是每一个从业者都要思考的问题。

LA风景园林奖的创办并不想做成表彰大会,而是希望借此机会来回顾中国的本土实践,通过观察、感知、探讨,使这些实践成为反哺未来的知识与经验,并通过这个奖项展开对当代风景园林实践的持续的反思和讨论。

Q:您认为生态贡献、社区贡献、人文关怀以及创新探索的评选标准或者维度是什么?

dsbjzx

A::自然:任何的风景园林实践都逃离不了空间里人与土地的关系。土地本身所表现的一切具有自然和人文的双重特性。

人文:土地上现在生活的以及曾经生活的每一个人都应得到尊重,曾经生活在土地上的人们造就了每一块土地独特的人文价值,而当下的每一个人则拥有自己使用这片土地的权利。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环境的尊重。

美学:真正美好的风景园林实践一定是诗意的。这种诗意应该是一种真实的美,这种美源于自然和艺术,更应该源自生活的,能够让人找到归属感并且触动人心。

创新:社会的进步源于对创新的渴望。这种创新既可以是对未知的探索,也可以是对当下的保留,或对历史印记的重构。